紐約時報報導,美國一九五○年代冷戰高峰期的核武攻擊目標解密,一份文件列出美國與蘇聯開戰,可能用核武攻擊的目標,包括蘇聯本土、東歐和中國大陸,其中第二七五號目標僅載明「人群」(Population),令人毛骨悚然。

這份被列為「最高機密」的八百頁文件題為「一九五九年原子武器需求研究」,由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一九五六年編寫,規畫三年後若發生戰爭的攻擊目標。

其中許多目標是在大城市內進行「系統性摧毀」,包括莫斯科有一百七十九個目標(包括「農業設備」、「變壓器」、「重機具」),列寧格勒一百四十五個,東柏林則列出九十一個目標,大陸北京和鄰近的豐台有廿三個摧毀目標。這些目標是「指定的原爆點」(designated ground zeros),雖然許多目標為工業設施和政府機關,但每個城市都有一個指定目標是「人群」。

喬治華盛頓大學的非政府組織「國家安全檔案」資深分析家柏爾指出:「看到攻擊目標中有人口密集區,當然令人不安。」他認為這份文件是空軍歷來所公布的最詳細攻擊目標清單。

但清單上僅可辨識籠統的目標,具體的攻擊地點以代碼編號,攻擊的設施在那時期的地址和名稱記載在尚未解密的「轟炸百科全書」中,柏爾表示,他正要求政府解密。

編寫文件的時期還沒洲際彈道飛彈或潛艦發射的飛彈。只有轟炸機能投射核武,當時美國對蘇聯有絕對核武優勢,核武數量約為蘇聯的十倍。

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核子計畫主管麥金齊指出,攻擊都會人口密集區仍為使用核武嚇阻攻擊的重要原則。「嚇阻的核心是威脅摧毀敵人的城市,即使在今天亦然。」

這份文件列出的首要攻擊目標是蘇聯的空中戰力,包括蘇聯集團的一千一百多個機場,目的是在蘇聯轟炸機起飛前將它們摧毀。但蘇聯的許多空軍基地和指揮中心位在人口密集區附近。攻擊的次要目標為工業設施,包括內部的人員。

紐時指出,美國及其盟國在二戰與韓戰開始時都宣稱全力避免傷害平民,但後來都基於軍事需要轟炸城市,因為這樣可以重挫敵方士氣,引發敵國反戰情緒促成內亂或投降。盟軍二戰時狂炸日本東京、德國德勒斯登以及在廣島、長崎投下原子彈,造成平民傷亡慘重,支持者都以此舉可縮短戰爭等「人道」理由,為攻擊平民辯解。一九五○年代訂出這份核武攻擊目標的軍方人員,應是經歷過二戰,基於類似的戰略考量。

更多udn報導:宅男女神窮男友 16元過一天? 老公送聖誕禮物 米可白害羞展示黑糖薑母茶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dr908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